团结镇的历史变迁

发表时间:2025/05/06 13:23:1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5日郫县解放。太和、仁义两乡同时解放,乡公所改为人民乡公所。1950年5月25日,郫县设置4个区,太和乡属于第二区管辖。同年10月,太和乡人民乡公所改称太和乡人民政府,废除保甲制度,乡农民协会主席兼任乡长。乡人民政府下设置村,村主任代表由农协分会主席兼任,村下再设置农协小组。但村和农协小组的地域区划基本上是原保甲的地域区划。
    1952年,撤销成都县,原成都县紧邻郫县的仁义、安靖、清溪、金泉、万福五乡行政区划归入郫县。1955年1月,紧紧相连的太和乡与仁义乡打破了多年的樊篱和隔阂,合并为团结乡。
    1956年2月,区公所撤销,团结乡直接由县政府管理。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团结、合兴(红光)、合作、犀浦合并为犀浦乡东方红人民公社。因为毛主席于1958年3月视察了合兴乡红光高级社,红光之名日益响亮,同年11月,犀浦乡东方红人民公社更名为犀浦乡红光人民公社。
    1961年3月,犀浦乡红光人民公社所辖的原各乡管理区改名为分社,团结管理区改为团结分社。
    1962年,撤销犀浦乡红光人民公社,原各分社升级为人民公社,团结人民公社单独设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所有公社都原“不革命”的名字更改为“革命”的名字,因团结、友爱、合作本来就是解放后新取的“革命”的新名字,故“革命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到团结公社。
    1981年4月,全县大部分生产大队更名,将原以数词指代的大队改以当地标志性的地名为大队名字。其中将一大队改名为筑堰大队、将二大队改名为双桂大队、将三大队改名为白马大队、将四大队改名为仁义大队、将五大队改名为石桥大队、将六大队改名为长河大队、将七大队改名为一新大队、将八大队改名为宝华大队、将九大队改名为花篱大队、将十大队改名为石堤大队、将十一大队改名为友谊大队、将十二大队改名为清明大队、将十三、十四大队改名为永定大队(改名字之前,十三、十四大队合并为十三大队)、将十五大队改名为太和大队、将十六大队改名为平安大队。
    1984年3月体制改革,原公社改为乡,原大队改为村,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团结乡计有筑堰、双桂、白马、仁义、石桥、长河、一新、宝华、花篱、石堤、友谊、清明、永定、太和、平安等15个村、134个村民小组。太和场街道有居委会1个,辖6个居民小组。
    1985年底,团结乡经上级批准撤销乡的建制,实行镇管村的建镇改革。整个改革工作于1986年完成。团结乡改名团结镇。
    2005年6月的撤社并村改革中,全镇将筑堰、仁义合并为仁义村,双桂、白马合并为白马村,长河、一新合并为长河村,清明、石堤合并为石堤村,友谊、太和合并为太和村,花篱和太和场街道合并为团结街道社区。保留了原石桥、宝华、永定、平安等9个村。
    团结镇的街道,在解放以前,仅仅是以一条不足百米的羊市为街,破烂而狭窄。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高速扩张,团结镇已经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其中仅街道社区就有10条崭新的大街,即千禧街、上河街、府河上街、府河下街、环城东街一段、环城东街二段、永安街、双桥街、团北巷、花石路,总长度达11000余米。
    2009年底,全镇幅员面积28.8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农业合作社134个,本镇常住人口25958人 ,8978户。
    近年来,随着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五月花计算机专修学院、成都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入驻,团结镇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仅高校在校师生人数就近5万。加上其他流动人口,团结镇总共容纳了10万余人口,其人气、商气得到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