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镇的历史变迁
发表时间:2025/05/06 09:03:48
1930年,四川还属于防区制时期,地方政权听命于当地驻军。5月1日,郫县驻军第二十八军下发新的地方组织法,改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同时划区,改组镇乡闾邻,编户5户为邻,5邻为闾。设置邻长、闾长、镇乡长、区长。全县划为10个区109个乡镇。其中东二区区公所设置在太和场,下辖1镇11乡,镇即太和镇,以场为镇。场外农村,分属11乡管辖。
仁义建场较迟,1933年“毗河大战”以后,成都县在太和场的东边开辟属于成都县二区仁义团地皮的乱葬坟园建立小场。直到1936年仁义场才初具规模。
1935年,蒋介石入川,结束了军阀割据的防区制。9月,将原10个区调整为3区13个联保,委任了新的联保主任。太和场地区为第六联保,属于郫县第二区管辖。各联保相继开展了“编查保甲”的工作。所谓“编查保甲”,就是把原来的闾改为甲,4个甲为1个保(100户),全县编了343个保。
同年,原仁义团改名为仁义联保,仁义联保接受成都县第二区管辖。联保处设置在“东岳庙”(后来曾作宝华村小学),仁义场初具规模后,联保处才迁到小场上(后来的医院处)。
1939年2月,第六联保改名为太和联保。下辖31个保。这是“编查保甲”整理和整编的结果。
1940年按照省政府实施“新县制”的规定,郫县将13联保改为3镇10乡。太和联保办公处改为乡公所。乡公所仍然设立在“三圣宫”(后团结粮站处),其间1933昆河战争期间,曾迁往“观音阁”(现镇政府大院)办公。太和乡编为13个保,其中上街与下街各为1保,乡下有11个保。122个甲,其中上街与下街各有6个甲,乡下有110个甲。
同年,原仁义联保改名为仁义乡。仁义乡编为4个保,78个甲。仁义乡乡公所迁往仁义场(现在的医院)。1942年,再次整编户口,仁义乡编为8个保。
郫县和成都县、太和、仁义两场两乡都以闸子为界。
仁义建场较迟,1933年“毗河大战”以后,成都县在太和场的东边开辟属于成都县二区仁义团地皮的乱葬坟园建立小场。直到1936年仁义场才初具规模。
1935年,蒋介石入川,结束了军阀割据的防区制。9月,将原10个区调整为3区13个联保,委任了新的联保主任。太和场地区为第六联保,属于郫县第二区管辖。各联保相继开展了“编查保甲”的工作。所谓“编查保甲”,就是把原来的闾改为甲,4个甲为1个保(100户),全县编了343个保。
同年,原仁义团改名为仁义联保,仁义联保接受成都县第二区管辖。联保处设置在“东岳庙”(后来曾作宝华村小学),仁义场初具规模后,联保处才迁到小场上(后来的医院处)。
1939年2月,第六联保改名为太和联保。下辖31个保。这是“编查保甲”整理和整编的结果。
1940年按照省政府实施“新县制”的规定,郫县将13联保改为3镇10乡。太和联保办公处改为乡公所。乡公所仍然设立在“三圣宫”(后团结粮站处),其间1933昆河战争期间,曾迁往“观音阁”(现镇政府大院)办公。太和乡编为13个保,其中上街与下街各为1保,乡下有11个保。122个甲,其中上街与下街各有6个甲,乡下有110个甲。
同年,原仁义联保改名为仁义乡。仁义乡编为4个保,78个甲。仁义乡乡公所迁往仁义场(现在的医院)。1942年,再次整编户口,仁义乡编为8个保。
郫县和成都县、太和、仁义两场两乡都以闸子为界。
上一篇:郫县公交线路查询
下一篇:郫县各地庙会(朝会)时间